<mark id="tvpmu"><var id="tvpmu"></var></mark>

      1. 富民強縣——冬棗標準化高效種植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驗收報告

        發布日期:2011-12-23 點擊次數:1478
        字體顯示:【大】  【中】  【小】

        一、目標任務

        1.1項目建設的意義和必要性

               孝昌縣國土面積1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萬畝,林地44萬畝,總人口65萬人。孝昌縣地處丘陵地帶,有大量荒山荒坡,長期以傳統種植業為主,不僅生產效益低下,還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阻礙了農民增收致富。根據孝昌縣的自然資源、生態條件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即全縣要把林果作為主導產業大力發展。

        冬棗高效種植項目的建設,不僅能使項目區的荒山崗地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能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調整,為農民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對增加自然植被,保護生態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1項目建設是孝昌林果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孝昌縣是湖北省主要林果產區,有水果基地9萬多畝,主要水果品種為早蜜桃?,F部分桃園進入衰退期,果樹效益相比其它產區效益不高,急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孝昌農戶有栽種棗樹的傳統,但當地的傳統棗樹植株高,生長周期長,果實小而酸澀,經濟效益低。

               2000年4月湖北綠豐果業有限公司從山東省沾化冬棗研究所引進沾化冬棗優良品種,經過8年的種植試驗,已探索出一整套適合鄂北地區立地條件的冬棗豐產穩產栽培管理技術。目前已在全縣發展冬棗1.5萬畝,逐步發展到4萬畝,經濟效益比其它果樹高出2倍以上。據統計,孝昌縣農業產業投入產出比為1:2,早蜜桃鮮果投入產比為1:5,而冬棗種植基地投入產比為1:8。通過發展冬棗林果產業,盛產期孝昌縣全縣林果種植戶年收益可達3億元。

        1.1.2項目建設有利于改善孝昌縣生態狀況,保障國土生態安全

        1.1.3項目建設能加強生態旅游業,把孝昌建成武漢的后花園

        1.2目標任務

               總體目標是利用二年的時間,2009年~2010年末,以湖北綠豐果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以現有的科技示范園為載體,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建立適合于我縣冬棗產業化發展的技術示范模式,走新型“公司+基地+農戶+協會+專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創新科技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冬棗種植技術和集約化生產水平,進而實現以冬棗產業為特色和優勢的富民強縣的目標。

               項目在豐山鎮建立高產標準化核心示范區6000畝,輻射到周邊5個鄉鎮,推廣種植4萬畝。核心示范區達到畝產2500公斤,其他農戶達到畝產1500~2000公斤、畝產值7500-10000元的總體目標。

               項目實施完成后,全縣冬棗面積達到4萬畝,年產量達到6萬噸,實現年總產值3億元,帶動農戶1.5萬戶,新增就業4200人,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達500多元,使之真正成為推進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同時,該項目的實施可以增加林地面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的協調發展。各類科技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健全,可以提高農業科技支撐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良好的基礎。

        1.2.1示范推廣冬棗4萬畝

        1.2.2集成熟化冬棗標準化高效種植技術模式,示范推廣5項技術

        1.2.3構建完善的科技服務體系

        二、任務完成情況

        2.1進度安排

        2.2 完成情況

               已建立500畝冬棗良種繁育基地1個,在豐山鎮的6000畝高標準化核心示范區也已完成。輻射豐山鎮周邊的衛店、季店、小河等7個鄉鎮種植面積4萬畝以上。

               圓滿完成5項示范技術的推廣。孝昌縣綠豐果業公司的“鄂北地區冬棗豐產推廣技術”已于2009年通過省級成果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以孝昌縣農業局果品協會為主要研發單位的“冬棗高位嫁接新技術”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同時,“冬棗樹切根調控增產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專利號CN201010618153.4。二次環割技術的推廣,使孝昌冬棗每畝凈增500公斤,每畝增收2000元。高位嫁接技術改造老樹種,使1.2萬畝老樹種畝平增收2000元。

               除了針對新技術的集中培訓外,該縣還引導農民開通“農技110”2萬多部,實現了政策法規、市場信息、技術難題專家服務與農民“一線連通”。選聘科技特派員29名,采取資金入股、技術參股等形式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技術員+農戶”的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孝昌冬棗標準化高效種植”項目被省科技廳列入全省100家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該縣針對冬棗技術的運用開展技術培訓5期,培訓農民12000人,全縣冬棗種植增至4萬畝以上。

        三、項目進展及取得的成效

        3.1 覆蓋農戶及帶動農民增收方面

        3.2 綠豐果業公司冬棗產業發展情況及孝昌縣財政增收

        3.3 人才培訓、人才引進及科技成果

        3.3.1 人才培訓

        3.3.2 人才引進

        3.3.3 科技成果

               由武漢佳農食品工程技術研究所完成項目深加工工程設計及實施方案。“鄂北地區冬棗豐產推廣技術”已于2009年通過省級成果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冬棗高位嫁接新技術”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冬棗樹切根調控增產技術”獲得湖北省科技成果鑒定,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同時,“冬棗樹切根調控增產技術”獲得國家專利,專利號N201010618153.4。同時獲得一項包裝的外觀專利,專利號: 201030293755

        3.4 科技服務能力提升

        3.5 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四、組織實施情況

        4.1 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和優惠政策情況

        4.1.1 項目支撐和政府政策優惠

        4.1.2 示范基地輻射帶動作用

        4.2 專項工作管理體系建設及運行情況

        4.2.1 強化組織領導

        4.2.2 強化技術保障

        4.2.3 “村企社聯建”黨組織引領冬棗產業發展

        4.3 經費籌措及使用情況

               項目資金需求總額為1748萬元。其中孝昌縣撥款200萬元,省級補助70萬元,其他資金1508萬。

        五、主要做法及經驗

        5.1公司、種植大戶、農戶相結合,產銷一體化

        5.2產學研相結合,科研成果對接一步到位

        5.3農技推廣體系和特派員進村入戶相結合,效果事半功倍

        六、存在的問題、建議和說明

               冬棗最大的缺點是保鮮期太短,集中上市只有兩個月左右,冷庫貯存的冬棗最長也就是到春節前后上市。這也是初級農產品難以形成長期品牌的關鍵。對于孝昌冬棗來說,只有將冬棗進行深加工,做成保鮮期長的品牌產品,延長冬棗的銷售周期和銷售鏈,才能將冬棗資源最大化利用,讓冬棗的產業化之路走向長遠,農民長期依靠冬棗致富的夢想才會變成現實。

               綠豐果業公司已與武漢佳農食品工程技術研究所技術咨詢,正在進行冬棗的深加工研究,考慮將殘次冬棗加工成棗脯、棗肉棗汁飲料,大大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七、相關證明材料

        附件1:項目經費決算表

        附件2:湖北省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驗收表

        附件3:湖北省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計劃項目驗收專家考評意見表

        附件4:湖北省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驗收意見

        亚洲免费网站

        <mark id="tvpmu"><var id="tvpmu"></var></mark>